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新书推介:《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正式出版发行

发布日期:2021-12-22    浏览次数:


历时半年多的研究、整理与编撰,《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瓷器卷》和《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玺印卷》正式出版发行!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瓷器与战国玺印首度集结亮相,一方面展示了吉林大学丰富的文物藏品,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吉林大学优质的科研实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科普意义。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馆藏文物丛书·瓷器卷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编  

唐淼 主编  杨平、陈秋丽 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年11月出版

16开 精装

280.00元

978-7-5732-0095-2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瓷器卷》前言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一座高校人文社科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成立于2010年,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文物室初创时期的藏品基本来自社会采购和有偿捐赠,著名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赏家于省吾先生从北京应约来吉大任教后,建议设立文物室用以辅助历史教学,得到时任校长匡亚明先生批准后多次赴北京为学校采购传世文物。著名国学学者、文物鉴赏家罗继祖先生从大连来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将其祖父——近代收藏大家罗振玉先生的青铜器和甲骨等部分藏品有偿捐献给文物室。20世纪6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主持吉林大学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后,出土文物作为教学标本开始入藏文物室。此外,还有来自各文博考古机构调拨的文物,这些单位是:东北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市文物管理处、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以上按调拨时间排序,单位名称均从当年名称)。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丰富,藏品数量居全国高校博物馆前列。文物藏品中传世文物以瓷器、青铜器、玉器、甲骨、钱币、玺印、佛像等尤为突出,出土遗物以左家山、西团山、田家坨子、汉书和白金宝等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等考古品为代表,各类藏品均成系列,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文化影响力。2020年7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经改制后成为正处级建制单位,挂靠考古学院,形成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优势架构。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与传承的使命,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精选馆藏汉唐至明清时期代表性瓷器,在近年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由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和考古学院的师生共同编纂,进一步分类描述、整合梳理、总结并深入研究,系统刊布吉林大学经年收藏的瓷器类文物研究成果,汇集而成《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瓷器卷》,与社会各界共享。

      瓷器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瓷器制作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便开始烧制原始青瓷,至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青瓷得以烧成。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朝末期还出现了白瓷,为以后青花、五彩、粉彩等精细瓷器的出现提供了基础。隋唐时期制瓷业继续发展,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生产格局。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各地窑厂林立,区域特色明显,不仅有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还有磁州窑、耀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等窑系。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迅猛发展,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已烧制成熟并大放异彩,还创烧了釉里红等瓷器品种。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建立,创烧出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和多个颜色釉新品种,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瓷器是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一千余件馆藏陶瓷器中精选了 125 件瓷器,将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瓷器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于读者。这些瓷器年代涵盖了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窑口不仅有北方的邢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还有南方的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漳州窑等;种类包含颜色釉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器形囊括了碗、盘、盏、壶、罐、瓶、觚、枕等,其中绝大多数为首次公开发表,对中国古代陶瓷研究,尤其是明清陶瓷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编者2021年7月于长春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从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千余件馆藏陶瓷器中遴选125件瓷器,以年代为序,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除重新拍摄多角度的瓷器高清图外,对于瓷器细节、款识等均予以展示。所选瓷器年代涵盖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窑口有邢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漳州窑等;种类包含颜色釉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器形囊括碗、盘、盏、壶、罐、瓶、觚、枕等,可谓我国瓷器生产史上的一个缩影。


内页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馆藏文物丛书•玺印卷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唐淼 主编 李春桃 副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

16开 精裝

280.00元

978-7-5732-0094-5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玺印卷》前言

      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坐落於吉林大學中心校區。館內藏品種類豐富,數量巨大,精品甚多,中國古代璽印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館所藏璽印數量衆多,總計達一千二百餘方;時間跨度较长,上起戰國下至明清;種類齊全,包含官印、私印、宗教印;印文字體多樣,囊括戰國古文、小篆、隸書、少數民族文字;形制豐富,鈕式包含鼻鈕、橋鈕、瓦鈕、獸鈕,可謂是中國印章歷史的一個縮影。

      這批璽印入藏吉林大學已逾六十多年,收藏地點名稱也從原先的歷史系文物陳列室改成如今的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其中部分材料曾被著録。1987年由吉林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主編,林澐、吳振武先生擔任編選及釋文工作,出版了《吉林大學藏古璽印》一書,因其編選標準中有“重要的、其他譜録未見的”這一原則,故該書僅收録璽印四百二十二方,其中戰國古璽八十七方。就當時的學術背景而言,此書無論是圖版印刷品質,還是印文釋讀水平,都堪稱精良。然而現今璽印的著録方式較過去發生了很大變化,所公布的信息更爲全面、具體,古文字學的進展也異常迅速。爲了更爲全面地展現這批璽印並反映出學界的最新研究進展,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決定重新整理這批材料,將館藏全部璽印材料分成兩部分重新出版,本書便爲第一部分,主要收集館藏璽印中的戰國古璽。

     本書收録館內所藏戰國古璽,數量共二百一十八方。其中珍品俯拾皆是,包括著名的燕國官璽“(易)婁(鏤)帀(師)鉨(璽)”、齊國官璽“(徙)之鉨(璽)”、三晉官璽“侌(陰)(館)司寇”,私璽精品更是數不勝數。傳統的印譜類著録書籍很多關注印文,故很多只著録印文鈐本。近年來璽印的著録方式已經改變,本書則采用當前最新形式,力求全面展現每一方璽印全貌,將公布璽印的多方面信息。每印下附録全印實物照片(拍攝時璽印均爲入藏時原貌),同時收入印文鈐本、高清印面、封泥等多種不同形式的照片,並公布璽印的尺寸、重量等信息,争取全面展現每方古璽的客觀面貌。編者參考古文字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並結合我們自己的思考,對所收璽印進行釋讀,按照目前戰國文字分域進行排列,争取爲使用或研究這批材料的學者提供最大的便利。然而囿於學力所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還請學界批評、指正。

      在本書的撰寫、編輯過程中,李琦博士、何義軍博士爲璽印釋讀提供了幫助,本書初稿完成後先後蒙吳振武先生、吳良寶先生以及施謝捷先生提供諸多修改意見,使此書避免了很多疏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姚明辉博士爲本書的編輯工作不辭辛勞,在此一併致謝。


編者2021年7月於長春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为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战国古玺印。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历代玺印一千多方,其中仅战国古玺就有200多方,即为本书所收,这批古玺文字精美,大多数保存完整,此次集中整理,除重新制作精良印面钤本外,特意拍摄印面、印体高清照片,并以封泥形式体现文字及字口特征,多位一体,全面展现这批战国古玺的形态特征。《玺印卷》编排合理,体例完善,图版之外,整理者作为古文字专家和考古文博专家,除重新隶写释文外,还对所有古玺做了分类、分域以及去伪存真,在当今层出不穷的古玺印类印谱中,堪称上乘之作。


内页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