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历史沿革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一座高校人文社科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吉林大学历史系文物室。文物室初创时期的藏品主要来自社会采购和有偿捐赠,著名古文字学家、文物鉴赏家于省吾先生从北京应约来吉林大学任教后,建议设立文物室用以辅助历史教学,得到时任校长匡亚明先生批准后多次赴北京琉璃厂等古玩聚散地为学校采购传世文物。著名国学学者、文物鉴赏家罗继祖先生从大连来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将其祖父——近代大收藏家罗振玉先生的部分青铜器、甲骨等藏品有偿捐献给文物室,丰富了文物室的藏品种类和数量。20世纪60年代开始,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主持吉林大学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后,出土文物作为教学标本开始入藏文物室。

2006年,位于吉林大学前卫校区的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始筹建。2013年,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对外开放接待观众。2020年,正处级建制的“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正式成立。2021年,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分馆于长春市政府南“城市之花”建筑中挂牌。2025年1月18日,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新馆(分馆)布展完毕,正式面向社会开放。分馆使用面积近1万平,位于长春市博物馆的2层、3层、4层。2层3层为4个常设展厅,4层为办公区。目前,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校内外两馆同步开放。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丰富,除骨制标本外,文物藏品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约500件,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博物馆前列。文物藏品中,传世文物以青铜器、瓷器、玉器、钱币、甲骨、玺印、佛像、书画尤为突出,出土遗物以左家山、西团山、田家坨子、汉书和白金宝等遗址的石器、骨器、陶器等考古品为代表,各类藏品均已成系列,具有极为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文物展示、研究为依托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既是吉林大学考古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吉林省大中小学教学实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更是吉林大学面向社会宣传、展示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继续从政治站位、使命定位和业务本位出发,强化发挥展示、教育、研究职能的力度和深度,探索创新发展,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智慧化博物馆,助力教科研发展,服务学科建设,高效服务社会,展现吉大风采。